-
新書推薦
職業,病了嗎?:待修補的職業健康保護機制
書名:職業,病了嗎?:待修補的職業健康保護機制
作者:鄭雅文、鄭峰齊
近年來,職災工安事件層出不窮,從不時出現在媒體的大小職災、石化廠接二連三的大火、到越來越多的過勞猝死與過勞自殺爭議。加班趕工,是許多工作者的生活常態;在年節將至的此時,更是好發職業傷病的時節。到底我們的職業健康保護機制出了什麼問題?關係到一千萬勞工生命安全以及整體國人健康風險的「勞工安全衛生法」(修訂草案改名為「職業安全衛生法」),到底在修訂些什麼?
READ MORE
-
原著
運動軌跡與憂鬱情緒軌跡的性別差異:13-22歲學生的長期追蹤研究
44卷3期
目標: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過去研究顯示運動與憂鬱為負向關係,但缺乏長期追蹤研究。本研究使用雙軌跡模型,分析13至22歲間不同性別之運動軌跡與憂鬱情緒軌跡的長期發展關係。方法:採用「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CABLE)資料,分析13-22歲追蹤樣本,共1,969人。透過群體基礎軌跡模型,將男性與女性的運動軌跡與憂鬱情緒軌跡進行分組,再進行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結果:運動軌跡在男女均分為三組:持續高運動、運動下降、持續低運動;憂鬱情緒軌跡,男性有四組:持續低憂鬱、憂鬱偏低、中等憂鬱、持續高憂鬱;女性有五組:持續低憂鬱、憂鬱偏低、中憂鬱緩升、高憂鬱下降、持續高憂鬱。其軌跡分布具性別差異,男性在「持續高運動組」最多(45.69%),女性卻在「持續低運動組」最多(50.80%),且女性運動軌跡,從國中便持續下降,男性則是高中才開始下降;女性相較男性有較高比例為「持續高憂鬱」(9.35% vs 14.71%),和較低比例為「持續低憂鬱組」(15.58%vs. 5.07%)。不論男女,與持續高運動者相比,持續低運動者更可能有高憂鬱情緒軌跡。結論:無論男女,運動軌跡和憂鬱情緒軌跡呈現負向關係。部分國中階段高憂鬱情緒之學生,之後會發展為持續高憂鬱。建議從國中開始監測學生憂鬱情緒,並對高憂鬱情緒者適時介入;維持並提升學生的運動頻率,規劃具性別敏感的運動政策,尤其鼓勵女性運動,以促進心理健康。
READ MORE
-
原著
住院照顧者之照顧意願如何轉化為幸福感?以中介序列模式探討照顧者掌握感與負荷之心理層面作用
44卷3期
目標:在住院人口持續大量增加、醫療照顧需求提升的情形下,家庭照顧者的負荷顯著增加。本研究探討台灣醫院住院患者主要照顧者之照顧意願、掌握感、照顧負荷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方法:採「牛津幸福量表」、「照顧者負荷量表」、「照顧者掌握量表」、「照顧意願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動量表」問卷進行橫斷性調查,調查對象為台灣中部地區醫療體系轄下之地區醫院住院患者主要照顧者,運用SPSS PROCESS 6序列中介模型,依序探討掌握感與照顧負荷在照顧意願與幸福感間之中介關係。結果:共收案112人,序列中介模型顯示:照顧意願對幸福感無直接效果,但可以藉由提升照顧意願,接著依序透過增加掌握感來降低整體照顧負荷,最後正向影響照顧者之幸福感;在不同負荷類型中,情緒負荷對幸福感的直接影響不顯著,而生理負荷與束縛感負荷則通過掌握感表現出顯著的間接影響。結論:掌握感為影響幸福感的重要中介變項,能有效緩解負荷對幸福感的負面影響。因此,提供針對醫院主要照顧者的相關培力課程與心理支持,以提升掌握感,作為政策與實務之參考方向。
READ MORE
-
原著
從障礙形成過程模型看台灣高齡身心障礙者之社會參與
44卷3期
目標:本研究以障礙形成過程模型(Disability Creation Process, DCP)為理論基礎,探討台灣高齡身心障礙者社會參與之限制情形,並分析個人、社會角色與環境因素對參與障礙之影響。方法:採用2015至2019年通過身心障礙鑑定之全國性FUNDES (the Functioning Disability Evaluation Scale, FUNDES)」資料,篩選65歲以上樣本共33,716筆。進行敘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與多元邏輯迴歸,分析社會參與困難程度與相關變項之關聯。結果:1. IC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第三、五、七類障礙者的社會參與困難程度顯著較高。2.教育程度較高 (國中以上) 與仍具就業身分者,參與障礙程度較低。3.居住於南部或非都市地區者,其參與限制相對較低。4.家庭經濟弱勢者、無照顧者者,其社會參與困難程度較高。5.四處走動、自理與居家活動功能與社會參與呈顯著相關。結論:本研究所觀察之教育、就業、居住區域等變項,皆可透過DCP模型中所提及的『社會角色』與『環境因子』予以整合詮釋,進而理解參與障礙非單一結果,而是多層次交互過程的產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