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預刊
5G遠距醫療於偏鄉地區之應用現況與展望
偏鄉地區因地理環境等因素,醫療資源相對不足。隨著資通訊技術的發展與完備,遠距醫療被視為解決偏鄉醫療不平等的有效途徑。同時醫療模式於COVID-19疫情期間發生轉變,為減少感染風險,相關法規適時放寬,促使醫療機構與民眾採用通訊診療,加速大眾對於數位醫療的接受度。然而,遠距醫療的順利推行有賴於快速且穩定的網路基礎設施。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具有高頻寬、廣連結與低延遲特性,能夠結合遠距醫療,實現即時同步診療影像分享,進行遠端診斷與諮詢,使醫療得以跨越地理障礙。本文針對偏鄉醫療需求、遠距醫療的政策發展、疫情影響與5G技術優勢等相關文獻進行盤點,歸納5G遠距醫療模式在偏鄉應用的實證案例,說明其在專科會診與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實施成效,並探討未來發展方向與政策建議,期望後續建立符合實務需求的偏鄉5G遠距醫療模式,提升醫療資源使用效率並落實醫療可近性。
READ MORE
-
原著
台北市社區對失智症預防準備度的群集分析
44卷4期
目標:失智症預防需要依據不同社區的認知程度、準備度與共同行動能力,制定適切的介入策略。本研究應用社區準備度模型(Community Readiness Model,CRM)評估台灣社區在失智症預防的準備程度,並結合集體效能理論(collective efficacy theory),探討社會凝聚力與共同行動能力是否與社區準備度類型有關。方法:本研究於2021年3月至6月進行橫斷面調查,調查對象為台北市456個社區(里)的社區領導者,共邀請3,129名領導者(里、鄰長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參與,最終獲得447份有效回應,涵蓋288個里(占全市總里數的63.16%)。調查內容包括社區知識、領導力、資源可用性、對政府計畫的認知,以及集體效能(如共同行動能力與社會凝聚力)。結果:本研究透過聚集分析出四種類型的社區準備度,並針對不同類型社區提出相應的公共衛生策略建議:對於低能力社區,應強化領導力培訓並優化資源分配;對已具備政策相關計畫認知的社區,建議擴展失智症教育與推動在地參與倡議;對於準備度較為平衡的社區,應維持其參與程度並促進資訊共享;至於高資源社區,則應進一步協助其提升對失智症的正確認知與持續參與。研究亦發現,不同群集的社區在集體效能(p < 0.001)得分不同,在曾推動失智症預防計畫(p < 0.001)上亦有顯著差異。多項式邏輯迴歸分析進一步指出社區失智症預防準備度較好的社區群集,在社區的社會凝聚力表現上也較佳(p < 0.01)。結論:針對不同社區類型進行量身訂製的介入措施,並增進社區社會凝聚力,將可能有助於將口號轉為行動,提升失智症預防工作的成效,並促進長期的公共衛生成果。
READ MORE
-
原著
推動明智抉擇於品質改善活動—來自台灣的經驗
44卷4期
目標:減少低價值醫療是全球趨勢。本研究目的在從一個台灣醫學中心的角度來分享推動明智抉擇(Choose Wisely®,CW)於品質改進活動的經驗。方法:本研究選擇「在缺血性腦中風病人不常規使用預防性抗癲癇藥物」及「末期病人不要延後安寧緩和療護之介入時間」二項主題來推動明智抉擇,我們收集在中部某醫學中心推動明智抉擇前、中、後之數據。我們藉由臨床稽核檢核表之修正版本,運用於明智抉擇的推動過程。此外,我們也設立品質指標,定期召開會議進行回饋和檢討改善計劃。品質指標於「在缺血性腦中風病人不常規使用預防性抗癲癇藥物」部分包括:「缺血性腦中風病人住院中使用預防性抗癲癇藥物比率」及「缺血性腦中風病人出院開立預防性抗癲癇藥物比率」,而於「末期病人不要延後安寧緩和療護之介入時間」部分則包括:「癌症病人安寧緩和療護涵蓋率」及「癌症病人死亡前一週接受安寧緩和療護比率」。結果:從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們收集2,844名病人因缺血性腦中風入院。住院期間抗癲癇藥物使用比例從12.7%下降至9.4%(p = 0.001),出院後抗癲癇藥物使用比例從4.4%下降2.6%(p = 0.001)。在癌症病人中,有3,034名病人在研究期間死亡。上述病人接受安寧療護的比例從51.2%上升至68.0%(p < 0.01),而臨終1週前接受安寧療護的病人比例也從33.4%上升至41.0%(p < 0.01)。結論:藉由臨床稽核來推動明智抉擇活動能提高醫師對明智抉擇建議的遵循程度。
READ MORE
-
媒體報導
宗教活動多 男人較健康 有拜有保庇? 女人可未必
2017-05-05聯合晚報A7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國內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擁有宗教信仰的男性身體健康較佳,宗教活動參與度愈高,健康狀況越好;但女性剛好相反,宗教活動較頻繁,生理及心理反而較不健康,「有拜有保庇」這句話,似乎不適用在女性身上。
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另一個影響男性健康的因素為有無配偶,調查發現,有配偶的男性健康狀態遠優於沒有配偶。但對於女性來說,有沒有配偶,則與健康狀態無顯著關係。
高雄榮總家庭醫學部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周明岳表示,傳統女性扮演著照顧者角色,即使沒有了另一半,還是可以好好照顧自己。至於男性,則習慣被照顧,要是妻子先走了,可就生活困難。
最新一期「台灣衛誌」刊登「性別差異在宗教信仰與健康生活品質關聯性之研究」,研究團隊希望找出有無宗教信仰、宗教活動參與度,和健康生活品質之間的關聯性。
該研究主持人台中科技大學財政稅務系教授林晏如,利用國衛院、國健署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全國性抽樣資料,總共分析1萬5978人,男、女性分別為7553人、8425人,在控制年齡、教育程度、婚姻、所得等相關變異因子後,希望釐清男女在信仰與健康之間的關聯性是否有所差異。
整體來說,有宗教信仰比例女性略高於男性,且明顯少抽菸喝酒,生活型態較為健康。但調查卻發現,男性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一般健康狀態均優於女性。
更出人意料的是,研究發現,男性如有宗教信仰,並積極參與宗教活動,則會比其他男性健康。女性則剛好相反,有宗教信仰者,生理、心理及一般健康反而都比無宗教信仰者還差。
READ MORE